環(huán)球塑化網 www.PVC123.com 訊:
最近,一項新研究發(fā)現(xiàn)了眾多海鳥、魚類、鯨魚以及其它動物進食如此之多的塑料垃圾的原因,與科學家們之前認為的并不太一樣。夏威夷利沃德群島上的黑腳信天翁正在進食塑料垃圾?,F(xiàn)在科學家知道其中的原因了?! ?/p>

攝影:Frans Lanting,National Geographic
隨著海洋中的塑料垃圾越積越多,成百上千種海洋動物都在大量進食垃圾。然而,為何如此多的海洋動物,從浮游動物到鯨魚,會誤將垃圾當作食物卻一直沒有得到深入探討。
最近,一項新研究找到了其中的原因:海洋垃圾聞起來很像食物。
海藻是小型甲殼綱動物磷蝦的重要食物,而磷蝦又是許多海鳥的主要食物源。海藻在海洋自然分解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種被稱為二甲基硫醚(DMS)的惡臭硫磺味,而尋找磷蝦的海鳥明白這一硫磺味能夠幫助它們找到覓食區(qū)。
另一方面,漂浮的塑料垃圾可為海藻提供理想的繁殖平臺。據發(fā)表在2016年11月9日的《科學進展》雜志上的一篇研究,隨著海藻自然分解,釋放出DMS味道,跟隨氣味尋找磷蝦的海鳥就被帶到了一個“嗅覺陷阱”。最終出現(xiàn)的情況就是海鳥沒有吃到磷蝦,而是塑料垃圾。
“DMS就像是開飯鈴。”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博士生、研究的首席作者Matthew Savoca說道,“當聽到開飯鈴后,我們就明白食物要做好了。這對于海鳥也適用。一旦海鳥的鼻子告訴它們這里可以找到磷蝦,它們就會打開覓食模式,而它們對食物的分辨能力也會隨之下降。”
全球海洋中的塑料垃圾一直在迅速增加,幾乎每十年翻一番。2014年,一項全球分析測算全球海洋的垃圾多達2.5億噸,大多數(shù)都是米粒大小的懸浮顆粒。記錄顯示,超過200種動物吃誤食過塑料垃圾,包括海龜、鯨魚、海豹、海鳥和各種魚類。海鳥的風險更大,去年發(fā)表的一項由澳大利亞科學家開展的研究得出結論說,幾乎所有的海鳥都曾進食過塑料垃圾。
長期以來,科學家們早就知道海洋垃圾被誤食是因為其形似食物。比如說,海龜經常將透明、易損壞的塑料袋當作水母。另一些海洋動物,如魚類會進食被陽光和波浪活動分解的微小塑料顆粒,因為這些顆粒很像它們通常進食的微生物。
最新的研究認為味道在海洋動物進食塑料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作用,這在該領域中尚屬首次。為了確定哪種味道是誘使海洋動物進食塑料垃圾的罪魁禍首,Sovaca與一位研究味道如何影響決策的科學家以及一位食品和酒類化學家進行了合作。
“這與塑料看起來像食物并不矛盾。通常情況下,吸引海洋動物到某個區(qū)域捕食的還是味道。如果一種垃圾看起來像食物,聞起來像食物,海鳥將其吃掉的可能性會更大。”他說道。
Chelsea Rochman是多倫多大學的進化生物學家,主要研究塑料垃圾被魚類進食后對其產生的毒性作用。她認為這項研究是通向理解為何海洋動物會進食塑料垃圾的重要一步。
“在所有有關海洋塑料垃圾的文獻研究中,你會看到研究者在結論部分暗示,動物們 選擇 進食塑料垃圾,不過并未給出原因。這是第一篇真正探討其中原因的研究。”她說道。
Savoca的團隊決定關注已經因進食塑料垃圾而受到嚴重影響的鳥類:信天翁、海燕以及海鷗。在研究的開始,他們在加州海岸附近的蒙特利灣和博德加灣放置了許多成袋的塑料微粒。三周之后,他們收回了這些塑料微粒,同時在實驗室測量其味道。
“它們散發(fā)出硫磺的味道。”Savoca說道。
沒用多長時間,研究者就發(fā)現(xiàn)DMS是塑料消耗量的強預測因子,同時也是吸引海洋動物將其當作磷蝦進食的“關鍵信息化學物質”。氣味提取測試證實,3種常見塑料在不足一個月的時間內就得到了“DMS特征”。研究團隊還發(fā)現(xiàn),最容易被DMS味道吸引的是因進食塑料而受到嚴重影響的信天翁、海燕以及海鷗,當然這不足為奇。
這些鳥一般會在地下洞穴中筑巢,幼鳥在地面待的時間比在地上筑巢的鳥類長很多。因此,在地下洞穴筑巢的鳥類更依賴味道生存。
“我們應更多的關注這些鳥類。”Savoca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