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球塑化網www.PVC123.com訊:
十多年來,朱迪思和理查德以廢塑料為原材料創(chuàng)作的作品不斷于世界各地展出,他們以一種最環(huán)保的方式詮釋藝術,期冀能夠借此喚起人們的海洋保護意識
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基歐海灘(Kehoe Beach),被朱迪思·朗(Judith Selby Lang)和理查德·朗(Richard Lang)稱為“我們的公園”。這對藝術家夫婦不僅在這里有了他們的第一次約會,也從這里發(fā)掘了他們的創(chuàng)作原料。1999年至今,他們共同撿了兩噸多重的廢塑料,并把這些廢品做成藝術品。
2500個礦泉水瓶,幾個扎成一束,放在水中央,宛如一片盛開的蓮花;漁網繞在三米高的人形支架上,頭部添加多種顏色的塑料廢件做五官,讓這個漁網人表情頗為猙獰,仿佛在警示人們海洋污染越發(fā)嚴重。在海洋恢復聯盟與香港護鯊會于近日拉開帷幕的Ocean Art Walk藝術展上,朱迪思和理查德帶來了他們創(chuàng)作的“睡蓮”及“漁網人”等作品。
十四年來,他們的作品不斷于美國、德國、新加坡等世界各地展出。他們在用一種最環(huán)保的方式詮釋藝術,期冀能夠借此喚起人們的海洋保護意識。
海灘上撿起藝術品
朱迪思和理查德的家是一間25米見方、上下兩層的馬廄,底層養(yǎng)馬,頂層則專門用來堆放撿回來的塑料?;蛟S在旁人眼中,這些用于創(chuàng)作的原料有些過于破爛不堪,而在朱迪思和理查德眼中,它們都是絕佳的素材。“我們不覺得這些東西臟,它們只是沾滿沙子而已。”朱迪思說。他們每次去海邊,總能撿回三四十斤的塑料,然后帶回家后精心處理——把這些廢塑料沖洗,再曬干,然后按顏色分類裝進不同的箱子。這個過程充滿樂趣。
面對一堆形狀顏色各異的塑料,朱迪思和理查德總是充滿了豐富的想法。他們會使用各種形態(tài)的白色塑料撲滿一輛卡車,最后還在車頂上扣上一頂王冠,讓它看起來像是涂滿奶油的蛋糕車。他們也會用成百上千、顏色大小各異的塑料圈堆成一條鯊魚的身體,使用藍色殘片像拼七巧板一樣拼出鯊魚的鰭和尾,并以此作為壁畫裝飾客廳。諸如此類的塑膠雕塑,把他們面積達五英畝的家園裝扮得像是一個童話世界。
看過他們作品的人往往會驚訝地感嘆道:“這樣的梳子、牙刷……我都有過!”接著就會問他們如何想到把這些臟亂的廢棄物變成美麗的藝術品。而兩位藝術家會這樣回答:“藝術都是中立的,我們會平等地看待每一樣原料。廢塑料在我們眼中和高級藝術品的原料都是一樣的。人們意識到這些作品原來都是他們也有過的舊塑料時,好像在其中發(fā)現他們自己的生活,這令我們很開心。”
理查德稱自己有很多設計的靈感都是偶然得到的。“我們把那些塑料品按顏色分類放在桌子上,來回顛倒,看哪些放在一起更取悅于我們的眼睛。當我們兩人眼光達成一致就可以了。”當然,對于有深刻意義的作品他們會格外用心設計。漁網人的設計他們用了幾個月的時間才定稿。他們給漁網人設計了滾圓瞪大的眼睛、長長的牙齒,讓人看一眼就有感到警示的作用。
比起繪畫、雕刻等常規(guī)形式的藝術,朱迪思和理查德的塑料藝術在構成上顯得頗為不同,每個部件的顏色和形狀都未經過任何涂染或修剪。“它們的形狀、顏色是既定的。我們不做任何改變,而是發(fā)揮它們原有的特點。如果我們缺少什么樣子的塑料,我們就會去海邊找,而不是自己染色或修剪。”朱迪思說,“我們冒出一個抽象的想法時,就去海邊‘購物’了。”
塑料采集并不是件輕松的活。基歐海灘到舊金山的直線距離雖然只有30英里,但是實際路途曲折蜿蜒。朱迪思和理查德駕車要半小時的車程,還要把車停在距離海灘很遠的地方。“我們每次在海邊撿兩三個小時。每次撿完了我們都得拎著走兩公里。這點是最辛苦的,很累。”理查德說。
在海邊,經常要應對惡劣的天氣,刮風、下雨、迷霧都是常見的狀況。朱迪思和理查德通常是穿著雨衣拎著袋子走在海邊,一遍遍重復著彎腰撿起的動作。或許這樣辛苦一兩次很多人都能做到,而難得的是他們共同堅持了14年。
或許,當一個人認為一種行為有意義并愿意持續(xù)下去的時候,這種行為就會演變成他的一種習慣,成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朱迪思說他們其實并不覺得自己是在撿塑料,而是在過一種平常不過的生活。他們享受于兩個人在海邊共同致力于一個塑料藝術的項目,并感受著新鮮的空氣、海鳥的鳴啼、海浪的呼聲。他們欣喜于每次撿拾中的發(fā)現,就像朱迪思解釋的那樣——“我們從不覺得無聊,反而總是很興奮,因為我們熱愛這樣做。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不知道能發(fā)現什么,小娃娃、太陽鏡、玩具車……什么東西都能撿到。累計算來,我們總共撿到21.55美元。”
塑料里有故事
116只女孩子的發(fā)夾、200多個玩具士兵、幾百個奶酪涂柄,還有數不清的發(fā)卷、梳子、洗發(fā)水瓶……朱迪思和理查德的塑料種類和數量多得可以算作一個龐大的收藏了,也成為了他們的生活。用他們的話說是“塑料的故事就是我們生活中最大的故事”。
對于每件撿來的塑料,他們在把它打造成藝術品之前,會有一段深入的研究。他們把自己形容成“考古者”,從每一片塑料中尋求一段它曾經的故事。為了一件海邊撿來的不知名的廢塑料,他們會通過去圖書館、咨詢專家等一切可能的方式研究它的來歷、年代及用途,甚至還會把研究而得的成果記錄成書。“每一片找到的塑料都有它的故事。它有被生產出的目的和功能。它或許是某個人用過的洗發(fā)水瓶、某個孩子玩過的玩具。那些塑料,我們想了解它們是什么,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朱迪思說。
在他們出版的書中,我們能找到對于塑料草皮的發(fā)明者和生產商的詳細記載——1966年的一場足球比賽中人們用它鋪設場地。此外,書中還談到彈力球的主要成分構成及其原材料橡膠(19080,15.00,0.08%)的來源,也解釋了拖網漂浮物需要多大的面積才能產生足夠的浮力。在書中,一個斑駁的紅色匹諾曹被當作整本書的開篇代言者。接下來,他作為一個虛擬的陳述者形象貫穿始終,朱迪思和理查德想借這個只能說真話的童話人物表達一種他們的真實感受以及他們心中的疑問——塑料的丟棄到哪里才算終點呢?
事實上,朱迪思和理查德對塑料淵源的追溯,并不僅是為了滿足自己對于無主物件的好奇,夫婦二人試圖證明“丟棄”其實是個根本不存在的命題,他們對塑料歷史的訴求在更大程度上是希望尋找到每片塑料生命的脈絡,告訴人們這些被遺棄的塑料仍舊真實地存在。
“塑料永遠不能分解消失。它只是脫離了你的視線而并沒有消失。我們用匹諾曹這個形象來陳述被生產出來的塑料品就永遠存在,希望人們能明白使用越多的塑料,就會給地球造成越加沉重的負擔,這些負擔永遠都不會消失。”